含动物的诗句有哪些
动物与诗歌的奇妙结合
自古以来,动物就是诗人笔下经常描绘的主题。它们或是象征着某种美德,或是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,或是激起浓郁的情感体验。
诗句中的猫
猫一直是人们钟爱的宠物,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角色。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的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,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到现代诗人陈小峰的《花间小猫》中的“如梦萦绕花间,簌簌声声见人”。猫在诗歌中往往被赋予神秘的魅力和优美的形象,成为了玄之又玄的象征。
诗句中的鸟
“鸟语花香”作为一个固定短语,说明了鸟在诗歌中所占的重要位置。唐代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中的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,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”提示了鸟在高处翱翔的自由和果敢,而现代诗人冰心的《小园偶书》中的“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,春去花还在,人来鸟不惊”则描绘了鸟儿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恰到好处的安逸养意。
诗句中的虫子
说到虫子,人们多半会想到人们不爱的无脊椎动物,但是在诗歌中,虫子却常常被人们怀着深情的感情倾注所蕴含出的人生哲言。唐代崔护在《黄鹤楼》中所赋予的蝉的悲壮形象中,东篱菊已死、西园梅尽,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,正是对于人们必经的一生中命运的反思;而元代佚名词人所描绘的蚂蚁“九岁念来百年身,小小蚂蚁意如针”的意境,则体现出虫子们坚毅不拔的生命力与无声的力量。
诗句中的龙
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,也是唯一的一种虚构的动物,然而恰恰因为它的虚构,它在诗歌中被赋予了作为神话与传说的阐释器下了更加玄妙的涵义。唐代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的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,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中的“离离”正是指的龙的降世;宋代苏轼的“东篱菊已杀,南畔莲犹在,汎汎随波去,寂寂任浪来,一片降龙石,徐来不自逊”也在铺展着龙作为神话符号的睿智和英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