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“浮生一虚梦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浮生一虚梦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浮生一虚梦”的出处是哪里

浮生一虚梦”出自明代郑希良的《挽歌》。

“浮生一虚梦”全诗

《挽歌》

明代 郑希良

浮生一虚梦,举世皆未觉。

靡靡空中絮,东西互飘泊。

譬如归山云,徐疾纷相错。

日暮澹无踪,乌没天寥廓。

乃知昧者悲,至人脱羁缚。

深松间茂柏,地下正相乐。

捐弃勿复道,天地会销铄。

《挽歌》郑希良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挽歌》是明代诗人郑希良的作品,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浮生一虚梦,

举世皆未觉。

靡靡空中絮,

东西互飘泊。

譬如归山云,

徐疾纷相错。

日暮澹无踪,

乌没天寥廓。

乃知昧者悲,

至人脱羁缚。

深松间茂柏,

地下正相乐。

捐弃勿复道,

天地会销铄。

诗词的中文译文:

人生如同一场虚幻的梦境,

世人都未能觉醒。

无数的细碎物事在空中飘荡,

东西互相飘泊。

就像归山的云朵,

忽快忽慢地交错飘动。

日暮时它们渐渐淡去无踪,

乌鸦遮没了辽阔的天空。

因此明白了无知者的悲哀,

而至高的人已经超越了束缚。

深处的松树和茂密的柏树,

在地下正欢乐地相会。

放弃世俗的追求,

天地最终将会消融。

诗意和赏析:

《挽歌》这首诗以浮生如梦的主题,表达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。诗人郑希良通过描述东飘西荡的细碎物事,比喻人们在世间的往来和追逐,但最终都会消散无踪。诗中的归山云意味着生命的流转和无常,它们在天空中徐徐飘动,有时快速相错,象征着人们在繁杂的纷扰中徘徊不定。

然而,诗人通过乌鸦遮没天空的描写,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和欲望的过程中,可能会失去真正的自由和无拘束的状态。诗的后半部分则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。至人脱离了世俗的束缚,进入了一种超然的状态,与自然相融合。深处的松树和茂密的柏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繁荣,它们在地下相互欢乐。

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虚幻和追求的思考,通过对比世俗与超脱的境界,表达了一种寻求内心自由、追求超越尘世的心境。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比喻,凸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,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。整首诗意境深远,给人以深思和启迪。